关灯
护眼
繁體
第八卷 当时明月 五四章 班门弄斧(第1/2页)
上一章 书架 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
    李易见一个青年,疾步向他走来,给他行礼。!

    李易赶紧还礼,免得又被那教习挖苦。

    这青年自我介绍道:“李司令,我叫周英,和叶山长年前一起去过海观礼的。山长这两天一直命我们几个见过您的,在这渡口守候。说左右您这两天要来了。可喜让我遇到了您。您请先到茶棚歇息,叶山长我已经让人去通知了,马过来。”

    对这周英,李易真没印象。不过看这青年英气勃勃,倒是一副干练的样子。

    李易逊谢道:“给你们添麻烦了。”

    这时周围人们都听说李易来了,一下子里三层外三层,围了个水泄不通。

    那同船的教习也过来行礼,李易赶紧恭敬还礼。这可是长者。

    那教习见李易回礼,慌道:“不敢当,不敢当。李胜令,这尊卑有别,您回礼可折煞我了。”

    李易道:“还得感谢您给我了一课。华几千年,礼仪传世,长幼有序,您是长者。您这一番话算是警醒我了。”

    一句话,更让那教习有些手足无措,道:“我不知道是您,胡乱说话,还请您海涵。早听说您喜欢轻车简从,谁知道居然是轻车简从到没有车马,没有随从。”

    旁边的一个年轻人挤出人群,插话道:“李司令,我是《青年报》记者。大家都对您索要朝鲜庆尚道议论纷纷,莫衷一是。今天有幸见到您,您能不能说说为什么这样对待属国呢?”

    李易道:“孔子说:以直报怨,以德报德。朝鲜千年来反复无常,对我华只有利用之心,没有敬爱之念。对这样不知感恩的国家,施之以恩,不如施之以威,让他们常怀敬畏之心。”

    那教习在旁道:“李司令,我私下觉得,一代明君,当仁义为本,泽被四海。司令仁义之名播于大明,为何不推而广之?”

    李易笑而不答。

    那《青年报》记者不屑的对那教习道:“别怪我说重了,您真是教书教糊涂了,书生想法!不清空安南,广州、福建灾民怎么活下去?不攻打北蒙,这次灾民怎么挪到哪里?如果李司令顾着安南和朝鲜、后金这些异族,那还会有大明的万家生佛李易吗?”

    这话说完,立刻有人喝彩。

    那教习反对道:“阳明先生教导我们:心存良知,自是圣人。有了良知,还要知行合一。四处开战,伤及无辜,不应该算圣人之道吧?”

    那青年冷笑道:“王阳明一生,说是心学大师,不如说是兵家武圣吧?四处攻伐,杀人无数,还多用诡道。能说王阳明大师是口是心非,反复无常的小人吗?”

    一句话噎得那教习张口结舌。不过旁人立刻跃跃欲试。

    岳麓书院这一次复兴,几乎是王阳明一手扶持起来的。而且都是他和弟子们倾心传授,说白了,这都是王阳明的弟子。

    在这岳麓山说王阳明的不是,那真是自己找麻烦。

    李易眼看这是又一场辩论会开场了。好在猪脚不是自己,趁别人不注意,赶紧脱身进了茶棚。

    没等多久,岳麓书院的山长叶坤,已经率领着书院的高层和几位有分量的嘉宾赶来了。

    一经介绍,原来白鹿洞书院,嵩阳书院等各地著名书院,都有山长或者大儒前来,李易自然是久仰。

    不过他真正最感兴趣的,是明末崛起的东林书院。

    李易前世语课本里,读过东林书院山门那著名对联:“风声雨声读书声,声声入耳。家事国事天下事,事事关心。”

    后世李易到岳麓书院游玩的时候,问导游,为什么没看见这副对联?结果被导游好一顿鄙视:“那是东林书院的对联好不好?”让李易这科生无地自容。

    再后来李易读书多了,发现东林书院所结的党——东林党,几乎是结党营私的写照。怪不得古人说:“君子群而不党。”

    这东林党说的是一套,做的是另一套。贪赃枉法,党同伐异。哪有什么读书人的气节?

    等到了这一世,和东林党干将,李三才儿子李昌的京师斗法,更让他感受到东林党纵容子女为恶的恶习。这让他对东林党有了嫌恶。

    按理说,让李易这样的如日天的人物嫌恶,东林党离倒霉也一步之遥了。一个书院,名气再大,在当权者的眼,覆灭也不过是俯仰之间。

    可是偏偏李易在嘉兴南湖,夜遇了叶茂才和高攀龙的儿子高云生。听东林党这两人谈吐,又是忧国忧民。这让李易感慨了一番。书院学生众多,难免良莠混杂。自己对东林书院也不能苛求。

    这一次东林书院,来的是高攀龙,叶茂才和高云生。

    高攀龙和叶茂才,都是从高官的位置隐退的。这见识眼界,自然不一般。

    和东林书院这几人见礼的时候,叶茂才拱手行礼,有些埋怨道:“李司令,南湖一别,您没按约来东林书院,倒是先来了岳麓书院。”

    李易笑道:“教书育人,天下书院一般同。来哪家又有什么区别。”

    高云生道:“李司令:我没有聆听过李司令的教诲,可聆听过李司令的《断桥残雪》,那一句江南夜色下的小桥屋檐,读不懂塞北的荒野,可是另有所指的吧?您可是从北方来到江南的。是不是觉得江南纸醉金迷,民风软弱浮滑?”

    李易道:“歌词不过是应情应景,随口而发,没那么多想法。”

    高云生道:“江南也多热血男儿。我想投笔从戎,报考黄浦军校,还请李司令成全。”

    李易讶异道:“高兄世代书香,怎么忽有此念?不知山长赞同否?”后半句李易问的是高攀龙。高云生可是高攀龙最欣赏的儿子,不然出门也不会带着他。

    高攀龙道:“男儿有四方之志,老夫高兴还来不及,怎么会反对?”

    李易高云生道:“既然尊父有话,高兄大才,能来军校,欢迎之至。”

    高云生不到三十岁,已经颇有名。能认同自己这个团体,投身其,哪有拒绝之理。这一下,和东林书院诸人,关系又拉近几分。

    大家又寒暄几句,叶坤便引领着一行人,走向书院。

    岳麓山并不高峻,山势很缓,一路走来,李易发现书院居然没有山门。自然也没有了那副自夸自矜的著名对联“惟楚有才,于斯为盛。”

    问了叶坤,才知道明初,这书院受官学排挤,又没资金运营,荒芜了百年。心学大师王阳明来这里讲学,才让岳麓书院重新兴起。这山门,还没来得及立。

    虽然没有山门,可一代圣人王阳明威望播于海内,又让书院重新盛极一时。由于想入学的太多,书院形成一个潜规则,只有秀才以的身份,才能报考。这让岳麓书院名副其实,成为了门槛最高的高等学府。

目录 存书签 上一章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