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繁體
第九卷 汉家烟尘 十四章 史上最牛(第1/2页)
上一章 书架 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
    李易打算铺设的铁轨,既然只跑十来吨重的车厢,绝不会是后世那种厚重的铁轨,肯定要轻薄许多。!

    按理说,水泥路面也很平整,可惜,这个时代的水泥灰号不高,车轮也不是橡胶的。载重一两吨的木头车轮碾压,还能勉强承受。如果换做载重10吨的铁轮车,恐怕不用几天,路面彻底毁掉了。

    想提高运力,铺设铁轨,是未来几百年的不二选择。

    李易被这个想法刺激得热血沸腾。有了这运力又快又多的铁路,北方会被打造成铁桶一般。只要驿站提供马匹,四五天跑1000里,根本算不得什么。整个北方,一个月内,可以把武器弹药投放到数千里之外,这是何等坚固的防御啊。

    至于粮食器皿,运费也一下子降低了。

    李易心潮澎湃,连夜给陶远山写了一封长信,详细说明了铁路的设想,又画了铁轨形状。铁路形状,车厢形状,和下面铁轮形状。以及铁轮和铁轨的匹配设想。

    他给陶远山下的任务,是让陶远山设计出一个方案:用几匹马,拉多重的车厢,运行在多厚的铁轨最划算。

    这最佳方案当然需要大量实验。李易还是老习惯,叮嘱陶远山不吝惜银子,尽快拿出一个方案。当然,必须是成熟的方案。不过不要大张旗鼓,一定要低调进行。最好隐秘一些。

    陶远山的工学院,已经超过了1000名大匠,这些大匠大约相当于后世的工程师。有学员5000多人。每天各种思妙想满天飞。当然,不切实际的居多。被科学院嘲笑为梦想学院。但是工学院的人不以为耻,反以为荣。有梦想不怕,万一实现了呢?看看工学院走出去的王吉,陆新,鲁平,哪一个不是名震天下,名利双收?

    王侯将相宁有种乎?说不定自己哪天成了陆新第二呢。

    你科学院算什么?怎么可以和工学院?

    也不怪工学院嘲笑科学院,科学院出的成果,能立竿见影的太少。所以科学院被工学院嘲笑为烧钱学院。

    李易可知道两条腿走路的道理。虽然他现在倚重工学院的多,可是对科学院的支持,那是丝毫不工学院差。

    当然,李易在信的结尾,也不忘再叮嘱一遍陶远山,鼓励科研人员研究采矿技术,冶金技术,火药制作技术。

    重要事情说三遍,说三十遍也不算啰嗦。

    陶远山当然不知道李易心里的小九九。当然,李易也不想让他知道,现在还是闷声发大财要紧,多收购铁厂才是硬道理。

    国千年以来,铁都是国家专控的战略物资。能获得铁厂经营执照的,必然是皇亲国戚,手眼通天之辈。普通富贵人家,根本靠不前。

    要知道铁的最大用途还是军工。随便一副好些的铠甲,折合后世人民币得几十万。哪怕一把朴刀,也要万的人民币标准。这也知道,为什么古代民间兵器,多是棍棒了。铁家伙一般人玩不起。

    日本倭寇的倭刀很锋利,这些日本人爱刀如命,一个重要原因,是他们的一把刀,往往是几代人积攒的家底打造的。所以日本浪人有个规矩:媳妇与刀,概不外借。这可都是能拐跑的东西。

    铁厂这一本万利的买卖,让这些国商肥得流油。小生意根本看不眼。

    辽东忽然放开铁厂的准入门槛,这些人当然觉得机不可失,谁知道是个坑。当然,从李易的角度说,他还真没有挖坑的意思。

    不过李易对于揩他们一把油,完全没什么思想压力。

    他可不想让陶远山的铁轨实验传了出去,让辽东那些铁厂有了察觉,坐地起价。

    人无私心是圣人。李易可从来不自认是什么圣人。

    辽东这些钢铁厂,规模都远超当年杀胡口外的郑家。随便哪一家,动辄投资数十万两白银。一般买家,任是人家再跳楼吐血挥泪大甩卖,也是望而却步。

    年后,陈曦携巨资来到辽东,根本不用她压价,这些商人急于脱身,早竞相开始压价。

    第一个卖掉铁厂的是郑百川。郑百川是万历帝宠幸的郑贵妃的族弟,朝廷禁止铁和食盐外卖,可禁不住他们。郑家是大明第一铁厂,财雄势大。

    走私的肥活更让郑家赚得盆满钵满。限制走私的律法,都是给那些小民定的,和他们这些郑家无关。

    李易当年收购的杀胡口外郑家,是这个大家族的一个分枝。

    郑百川是亲来辽东考察过的。发现辽东铁脉连绵,他在海州以北,后世鞍山附近,勘察到一处富铁矿,立刻回家族禀报,得到了家族的大力支持。于是斥资七十万两白银,建了百川铁厂。

    郑百川本以为这是稳赚没赔的好生意,谁知道可恶的李易,居然把辽东铁矿完全放开,大明眼馋这碗饭的蜂拥而来,很快,市场饱和,铁厂互相倾轧,开始不赚钱了。

    任凭郑家富贵逼人,可到禁不住铁厂巨额亏损。原来的摇钱树,成了一个无底洞。

    郑百川急得满嘴血泡。这样大的生意,天下有几个接得动的?更何况是亏损的生意,有几个愿意接?这是要血本无归了?

    亏得这时候,春雷一声震天响,大救星来了。

    陈曦一让人散布要收购铁厂的消息,郑百川第一个赶来了。这可是救命稻草。

    郑百川含着眼泪,要价35万两白银,这可是折半了。

    陈曦哪管你折半不折半,毫不犹豫,出价10万两。

    这一刀砍得鲜血淋漓,不过也在郑百川意料之。谁让现在是买方市场呢?虽然差价巨大,可是一个诚心卖,一个愿意买,谈了两天,终于以20万两白银的价格成交了。

    郑百川知道他再卡一卡,再涨几万两银子也有可能。可是他看到那么多想卖厂子的再派对等接见,他不愿意等了,干脆快刀斩乱麻,一割了事。

    当郑百川交割完铁厂,走出堂屋的时候,发现厢房那边,另外一家铁厂林老板也正含泪离开。两人同病相怜,互相探问,都是巨亏卖掉了生意。一番热血来到来到,落得两手空空,真是世事无常,两人很是唏嘘了一番。

    不过郑百川倒升起了好心。这神秘买家,并没收手,正继续和其他各家接触,洽谈收购事宜。这胃口也太大了吧?

    一个能拿出几十万两银子,眼都不眨的买家,能是哪一个?整个大明,这样的巨富也屈指可数。一个能拿出几百千万两银子的呢?

    这个时代所谓的百万富翁,那是指他所有资产。真让他拿现银,不要说百万,十万两也未必拿得出。这可不是后世,银行业发达,随时可以巨额融资的时代。

目录 存书签 上一章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