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燈
護眼
简体
第六卷 漢唐雄風 四二章 警備臺灣(第1/2頁)
上一章 書架 目錄 存書籤 下一頁
    海江邊有一座小山,叫望鄉臺。!

    國各地,這樣名字的小山太多了。

    這是活不下去,背井離鄉的人,最後一次看一眼故土,最後一次遙拜一下祖先的地方。

    在這個時代,死後不能進祖墳,是和死差不多的懲罰。可是當這些人自己也活不起的時候,只好含淚遠行,拋棄祖墳,去尋一條生路。

    李易站在望鄉臺最高處,看着絡繹不絕的人們一撥撥朝西跪拜,嚎啕大哭。再看着他們毅然離開,走向未知的世界,他的心裏也滿是酸楚。這些人還有個跪拜的方向,可是自己也背井離鄉,離開了後世那個時代。自己應該向哪個方向跪拜?

    那個世界父母也老了吧,他們可還好?

    李汝華站在李易旁邊,他看李易臉滿是悲慼,以爲李易感慨災民生存的艱難,更覺得李易悲天憫人,擁有聖人情懷。不禁感慨:大明虧得出了一個李易,不然也不知道要死多少人。萬一形成民變,更會生靈塗炭了。萬幸萬幸,真是老天保佑大明百姓。

    李汝華安慰李易:“司令,這些災民有了活路,別看他們哭,那不是痛苦的哭,是拜祭祖先,告訴祖先放心,子孫不會斷了傳承,香火可以延續,這是高興的哭。您可以看看他們每個人的包袱裏,肯定都有祖先的靈牌,司令給了他們新生,功德無量啊。”

    李易也感慨:“這些紡織作坊主,能帶走這麼多災民,也是做了大好事。”

    李汝華有些不解,問道:“司令,我愚鈍了些,始終不明白,這一次您爲什麼花高價買那些機器,又給了這些作坊主這樣好的機會?”

    李易道:“這第一是因爲我們需要有人種棉花。這些人算沒有自己種過棉花,卻總和棉農打交道。棉農是沒有經濟實力的一羣人,自己走不出去,帶動不了災民。但是這些作坊主不一樣,他們已經積攢了一定的財富。人無頭不走,鳥無頭不飛。只有讓他們成爲頭,才能帶着棉農的技術,帶着災民,種出更好的棉花。”

    李汝華點頭:“這個我理解。可是那些機器,您給的價格太高了。”

    李易苦笑起來:“李行長不事生產,不知稼穡艱難啊。杜方研究出了新式機器不假,可是那機器是在原有的機器基礎改進的。你知道我們自己做出這幾萬臺機器需要多久嗎?杜方估算,調集木匠,尋找合適木料,晾曬定型,最後製作出來,得三年時間。時不我待啊。

    我們這麼多女工窩在這裏,市場也放在那裏,怎麼辦?我們如果去買這些作坊主的機器,這些作坊又沒倒閉,那價格不是越買越高,買出來個天價?把這些作坊主挪走,給他們創造一個更賺錢的未來,這可是一舉兩得。沒花幾個錢,他們把這些機器主動送給我們了。甚至我們至今一分錢也沒出,他們個個倒拿許多錢給我們。”

    李汝華聽得目瞪口呆,敢情李易買機器價格不是高了,是低了。不禁暗歎:這李易看着老實可欺,可是卻是名副其實的大奸商。真是滿肚子的主意。不過即使挑明瞭說,這些作坊主還是會高高興興的來踩李易這個圈套。

    李勝江的臺灣警備團忙了起來。

    安南移民首批預計發放1600份保險單,每單移民2500人,是400萬人。這規模着實龐大。無論是保險公司的前期運作,還是福建、廣東的官府安排,還是安南阮家地盤的清查覈算,都不是一蹴而的事。

    雖然一直在緊鑼密鼓的籌劃,可是僅僅是400萬人的生存物資,把400萬人投向安南南部的運力,都不是簡單的事。需要各方通力協作,需要一個時間。

    更重要的是,安南的戰爭正在繼續,算打下的地盤,也正在清理殘餘的抵抗。所以保險公司遲遲沒有招標運作這個空前的項目。

    結果是安南移民操作在前,卻落在臺灣種棉大軍移民的後面。

    這臺灣種棉大軍,看着每個保單500人,很零散。正因爲這零散,卻讓作坊主們很好管理這些人。也很容易備齊這些人的生活物資。

    遼東移民爲什麼會出現幾千人的大單?那是遼東平疇萬里決定的。大面積的平原,基本以河爲界可以,土地多留一些儲備,很容易安置災民。

    臺灣以山地爲主,僅有的平原也被各種溪水分隔得零零散散。所以500人規模,是爲了配合這些分散的土地。

    十月旬,李勝江的臺灣警備團開始分批向臺灣運送移民。

    這個警備團的名字,當然出自李易之手,李勝江也是李易親自點的將。畢竟李勝江襲松江打行做得很漂亮。讓李易注意到了這個師弟。

    所以說常在領導身邊轉,真是晉升的捷徑,哪怕是做個沒有品級的祕書、司機也好。李勝江一次和李易的出行,獲得了一個出頭的機會。

    不能不說李川確實是一個優秀官員。他到了臺灣,充分利用了臺灣本地地方官,再有自己帶去的一批人手,很快大致摸清了臺灣當地狀況。

    臺灣在這個時代,遠遠不能和澎湖列島。澎湖列島地處要衝,無論大明還是海盜,或者是西方人,都想佔據這塊地盤。從戰略說,這是西方進軍原的門戶,也是大明扼守原的藩籬。

    只不過大明對海洋充滿了懼怕,乾脆禁海,這澎湖列島也成了雞肋。實際,明朝前期,在這裏已經設澎湖巡檢司管理澎湖列島。可惜後來這裏成了海盜樂園,澎湖巡檢司也名存實亡了。

    澎湖雖然有64個島嶼,可是總面積不過100多平方公里,這個時代有幾千的人口常駐。

    臺灣雖然有三萬六千平方公里,可是漢人微乎其微,僅僅幾千人。有幾個小城自守。地方官基本都是福建巡撫批的。其餘是有些當地土著,幾乎接近於野人狀態。

    明末崇禎時代,亂世徹底到來,才讓許多避難的人逃到臺灣。再經過鄭家幾代人經營,臺灣才繁榮起來。

    爲什麼大明人口在亞洲到處落葉生根,偏偏這麼近的臺灣島沒人去呢?

    這第一是臺灣的海岸線雖然很長,可是大多怪石崚嶒,國的海岸有許多可供游泳玩樂的沙灘,到過臺灣的都知道,臺灣人四面臨海,可是哪裏有這樣遊玩的地方?

    這怪石林立的海岸,讓登島成了問題。往往跑了幾百裏,還沒找到可以登島的地方。這讓想登島的犯難。

    國人探險精神並不強。對大陸周邊的島嶼,往往是遇到狂風暴雨,身不由已漂流過去的。臺灣這個地方,好不容易漂流過去,也靠不了岸,所以臺灣始終是荒蠻之地,野人天堂。

    也是李易發佈的開荒令,才能讓人趨之若鶩。換大明來運作,恐怕大家避之不及。進入野人世界,誰來保證他們的生命安全?

目錄 存書籤 上一章 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