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燈
護眼
简体
第九卷 漢家煙塵 十一章 良田萬傾(第1/2頁)
上一章 書架 目錄 存書籤 下一頁
    李易忽然想起:高迎祥這人,可是歷史赫赫有名的八大寇裏面的闖王!平生殺人如麻,骨子裏不會怕死。 .自己給了他這樣大的權利,這樣大的舞臺,會不會弄巧成拙了?

    不過,高迎祥會再有反意嗎?李易自嘲的笑了一下,暗道自己有些多心了。

    有個詞叫官逼民反。不到萬不得已,哪有人冒着殺頭的危險,跟別人起鬨?高迎祥不過是建功立業的心太重,江湖人的狠勁兒發作罷了。

    這種狠,不僅對別人,對自己也一樣。這是江湖人的生存之道。

    至於說真正的心黑手辣,大明隨便拽出一個當官的,高迎祥都得好好給人家當學生。差別是人家是隻做不說罷了。

    更何況現在這個時代,恐怕名將之花,大半都集在自己的開荒團,順我者昌逆我者亡,江湖人物又不是不懂審時度勢,怎麼會起反的心思?自己這是歷史恐懼症,杞人憂天了。

    爲了移民安全起見,李易還是讓李勝儉安排一個先遣團,隨着高迎祥的隊伍出發。又寫了一封信,把移民路線的變更通知周雲泉。

    不過移民走什麼路線,周雲泉真不會關心這個。他組織好自己的草臺班子,能把戲唱下去,萬事大吉。這些善後工作都是李易的。

    第二天,李易又開始奔波自己的事情了。天剛矇矇亮,李易乘船奔了營口。

    渤海雖然叫做海,其實幾乎是個內陸湖,風浪小,冬天還大半封凍。李易乘的快船,不僅藉助風帆之力,還有100多個水手操槳。李易真的心急。

    匆忙改變移民路線,涉及大量的事情要協調。這個協調是決策層面的,沒有李易坐鎮,會亂成一鍋粥。

    李易本打算給高迎祥送行,不過一轉念,高迎祥等諸事安排完畢,自己船不一定什麼時候了。現在重心偏向了遼東,營口是陸跋涉的起點。這迢迢長征路,纔是重之重,還是先趕往營口要緊。

    李易趕到營口的時候,魯平也隨後趕到了。

    恰好遼東省省長王蹇,也在營口,配合李勝溫的工作,李易大喜:這軍民各方面的主事人齊活了。趕緊召開緊急會議。

    李易首先定下調子:1619年,遼東重點工作,是做好移民過境的事情。圍繞移民工作,有幾個重點。

    第一,是修路。

    遼東去年起,已經開始大規模修路,大規模建造水泥廠。這給這次移民,打下了一個好基礎。李易要求魯平這個遼東建設總指揮,立刻集力量,開始突擊擴建營口到開原的驛路。

    開原後世是鐵嶺的下轄縣級市,最著名的是二人轉。在明朝,鐵嶺不過是一衛之所,開原纔是真正的大城市。歷史總是這樣顛顛倒倒。

    尤其開原的名字,是明朝開國功勳,民間傳說的神仙劉伯溫所起,更讓這個城市增加了傳色彩。

    明朝的驛路,硬是修到了開原,也算跨世紀工程。

    實際,僅僅是瀋陽以北,大明剛賣給開荒團的昌圖、鐵嶺、開原、調兵山一帶,有可耕地過千萬畝,容納百萬移民綽綽有餘。

    不過,李易不打算把這批移民放這裏。

    國老百姓都故土難離,好不容易有了這一批去哪都可以的移民,自然是要把自己的控制範圍儘量擴大一些。沒有移民,佔領再多的土地,結局也是爲人做嫁衣,不知道便宜了誰。

    所以,開原以北,要繼續修路。要一直向北。這工程可大了。

    好在北蒙及時送來了20萬身強體壯的築路大軍,才讓魯平解了燃眉之急,不至於讓另外幾條路的建設,停下腳步。

    這個時代可是沒有機械化,全靠人力幹活。魯平甚至都懷疑,是不是北蒙猜到了司令急缺壯勞力,才年都不過,匆匆忙忙趕過來幹活的。

    李易讓魯平重新做個預算,魯平道:“司令,這營口到開原,本預備修高水準的驛路,預算不用加了。是開原以北,這條路投入可沒準。畢竟您長度都不能確定,一路山川形勢又沒探測出來。不過有了這20萬蒙古人做免費勞動力,資金投入肯定不算大。現在的難度是造橋的問題。”

    李易當然明白橋的修建成本極高。算在後世,一座大橋,投入資金也是驚人數字。更不用在這個把河流叫做天塹的時代。

    李易道:“我的要求是這橋樑快速建成,不要影響移民。還要禁得住夏季的暴雨,不要河水暴漲沖垮了橋樑。錢肯定不是問題,問題是造橋的速度!”

    魯平道:“按理,所有百米來寬的河流,建石橋最划算,結實耐用。當然,水泥橋更容易建造,可是這水泥沒經過年代測試,不知道能挺多久。石橋百十年的壽命可沒問題。”

    李易點頭同意。他知道趙州橋,歷經千年,巍然屹立,那是石橋的傳。

    魯平繼續道:“可是石橋也不是急切間能建造成的。既然急,乾脆大河小河,一律先建浮橋。這可是最快的辦法了。只要鐵廠打出質量過硬的粗鐵鏈,木板什麼的不愁,大樹哪都不缺。”

    這個年代,打造鐵鏈都靠手工,一環環銜接,結實程度不次於後世,不過速度可不來了。

    李勝溫道:“我以軍工的名義下訂單給各家鐵廠,保證又快又好的完成任務。只要魯平你把各條河需要的鐵鏈長度告訴我。誤事拿我是問。”

    遼東的鐵廠大大小小,原來有百家之多。這是因爲李易記得,在工業化初期,一直是以鋼鐵產量,衡量各國國力的。是後世建國後,還來了個大鍊鋼鐵,希望趕英超美。

    所以,李易把遼東的鐵礦開採完全放開,只需要按年繳納保險金,鐵廠隨便建。反正這個年代都靠人力,這礦石能採多少?

    這極大刺激了江南鉅商的開礦熱情。鐵器在大明,可是和食鹽一樣,是國家戰略物資,不能隨意賣給國外的。現在李易不限制了,這誰不爭先恐後的闖進這個圈子?

    結果,這些商人投資進了這個行當發現,自己了李易的羅圈當。

    供大於求,所有鐵器,開始滯銷了。

    要知道,任何一件商品,都有一個市場培育過程。鐵器原來的市場那麼大,雖然商家降價促銷,誰家也不會買八把鐵鍬備着啊。

    這個時候,軍品的訂單救活了這些鐵廠。軍品雖然質量要求苛刻,可是利潤豐厚。

    可惜好景不長,軍品也是槍管、刺刀、手榴彈、鐵鍬、炮管,消耗量也跟不來。讓這些商家叫苦連天。

    所以生意這東西,搶先半步,叫先機。搶先一步成先烈。

    在他們想放棄的時候,一個利好又忽然來了。江南造船廠據說要造鐵船了,而且,開始進行試驗用的鋼鐵都採購不少。這讓那些想關門大吉的工廠有了希望,繼續苦熬,希望能守得雲開見月明。

目錄 存書籤 上一章 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