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燈
護眼
简体
第九卷 漢家煙塵 二二章 封神演義(第1/2頁)
上一章 書架 目錄 存書籤 下一頁
    李易不知道什麼事情,讓魯平忽然急切想發言,示意魯平說下去。品書網 .

    魯平道:“司令,想必您這鐵路,是建在驛路。不知道這驛路寬度可夠用麼?”

    這種專業問題,還得專家來答。李易回頭看向陶遠山。

    陶遠山道:“司令當時建議我們,兩條並列鐵軌寬度四尺八寸。我們也不知道司令怎麼得出的這一數據。不過經過我們對鐵的硬度韌度試驗,還有車廂長寬高的例,我們覺得鐵軌相距四尺三寸距離最佳。這樣加車廂延展,馬匹和行人的安全距離,馬匹和路基外沿的安全距離,鐵路佔道一丈三尺。遼東路寬五丈,剩餘地方足夠兩輛馬車錯車和行人行走。”

    李易提議的四尺八寸,是按照記憶的鐵路寬度一米五左右計算的。

    國古代度量衡很混亂。

    隋朝以前,一尺相當於今天的六寸略多。所以說評書的,吹噓誰是個猛將,身高一丈,換算一下,是身高兩米。也不太稀。至於說諸葛亮身高八尺,是一米七左右。標準身高了。

    明朝的一尺,已經很接近後世的一尺標準。李易特意讓陶遠山和西方的米校準過,大約是31釐米多一些。

    不過明朝的斤,和後世差得多了。因爲明朝採用的還是一斤十六兩。陶遠山說的鐵軌一節10斤,其實是後世的十六斤。

    李易也很頭疼大明的混亂度量衡,所以工學院也同時引入了西方的“米”這一進制。

    魯平搖頭道:“老師,一丈三尺寬有說法吧?您這鐵軌不能有去路沒回路吧?寬度不應該這樣窄。”

    陶遠山道:“司令建議我們,在一些地方設置引軌,作爲錯車用。”

    魯平反對道:“這鐵路我已經聽明白了。我覺得也許最開始運輸量不大的時候,相對運輸,同軌錯車還好說。以後運輸量大了,滿道都是車輛,可怎麼錯車?還有更重要一節,這鐵輪鐵軌,拉動肯定容易。兩匹馬拉一輛車是不是有些浪費?”

    陶遠山道:“這個我們想過,按理一匹馬確實拉得動一輛車。可是車廂的穩定性差了很多。如果加大車廂載重量,鐵軌承重增大,還得加寬加厚鐵軌,還是不划算。只好浪費一些馬力了。”

    魯平問道:“爲什麼不兩匹馬,拉兩節車廂,或者三節車廂?只需把車廂聯結在一起,不可以了嗎?”

    陶遠山愣了一下,猛一拍手,恍然道:“好主意!”

    和陶遠山一起來的人也都覺得這個想法好,紛紛稱讚不已。

    後人看一個車頭拉許多車廂司空見慣。古人從沒有幾匹馬拉兩輛車的先例。第一次打破馬拉一個車廂的定型思維,可不是那麼容易。

    李易雖然沒什麼束縛,不過他根本沒往這方面想。他給陶遠山去信,只顧絞盡腦汁,回憶鐵軌的設計,車輪的設計了。對拉一個車廂還是兩個車廂,根本想都沒想。也沒想到工學院這麼多能人,居然沒人琢磨拉兩個車廂更經濟的問題。

    這看出魯平的頭腦,確實是創新型的頭腦。一語點醒夢人。

    有人興奮道:“拉兩節車廂好,只需要設計一個連接,用掛鉤一類,然後兩匹馬可以運力翻倍。這個了不起。還可以試試可不可以拉三節車廂。”

    魯平見大家都贊同自己的意見,也從心裏高興,又補充道:“其實,修兩條鐵軌,佔的寬度是一加一小於二了。估計也是最多佔地兩丈寬。有了這鐵路,普通馬車肯定大量減少,我們五丈寬的路面,絕對夠用。我建議鋪對行的鐵軌,雖然成本高了些。”

    李易道:“魯平說的有道理。我們把對行的鐵軌位置預留出來,現在可沒有那麼多的鐵來鋪雙向鐵軌。壓後再說。”

    其實李易說的不全是真話。對這鐵路,他是另有打算的。這鐵路運輸的利潤,又高又穩定。美國曆史最火的股票是什麼?是鐵路股。曾經炒得很高很高。

    所以李易打算的是怎樣能發行股票。這纔是全民投入,共同繁榮,共同造富。

    他現在已經有了初步打算,是一段一段修鐵路,做出樣板,讓人人看到利潤,在報鋪天蓋地一宣傳,想參與的人,估計如過江之鯽。

    魯平聽了也點頭道:“不能一口喫個胖子,看來是我心急了。”又轉頭對陶遠山道:“這軌道當然要平。你們打算把鐵軌直接埋在水泥裏嗎?”

    陶遠山道:“司令提出軌道底下鋪石子,再鋪枕木,最後鋪鐵軌。我們經過測試,1000石的車廂,不需要那麼複雜,直接把軌道埋設在水泥路面可以。這樣成本降低許多。再說,我們這車也沒那麼嬌貴,算哪節鐵軌出問題了,車在水泥路面走一段也沒問題。當然,如果鋪鐵軌的水泥更堅硬好了。”

    李易這才知道,是自己想多了。

    馬車速度慢,算脫軌,兩匹馬又不是拉不動帶輪子的車廂,再重新回到鐵軌去可以了。哪有後世火車脫軌的可怕。

    魯平見說到他最得意的水泥,立刻興奮起來,對陶遠山道:“老師,我們現在已經研究出五六種不同硬度的水泥,各有利弊。還需要和您帶來的幾位研究鐵軌鋪設的一起琢磨,看看哪一種合適。實在不行,咱們馬繼續調製是了。不過是個配方的問題。”

    今天李易不過是個主持人,一說到專業的東西,李易無話可說了。

    會場的氣氛逐漸熱烈,再後來變得仨一羣倆一夥,完全無序了。

    李易看着被二十幾個人圍在間,面紅耳赤,指手畫腳的魯平,不由得笑了起來。

    這是一個功利心很強的人,可是才能也一樣強。雖然個性張揚,喜怒形於色,可是這樣人心底無私,最好用不過。

    陶遠山一行人在營口停留了三天,和魯平的團隊終於磨合出了一個水泥配方案。

    李易這時纔想起提醒這幫人,鐵是會熱脹冷縮的,軌道接頭的地方,一定要留下0.6釐米的空隙。

    工學院的人都知道西方的米進制,也都知道建築學的熱脹冷縮原理,留出些縫隙是肯定的。不過都驚訝李易怎麼得出的0.6釐米距離?

    李易也不好解釋,只得含糊其辭,好不容易纔糊弄過去。

    好在大家都知道,李易是眼高手低的人。雖然偶有驚人之語,也不要指望他真的能說出什麼道理來。

    四月18日,一行人開始向百川鐵廠進發。

    路滾滾人流,都是北的移民隊伍。肚子喫得飽,這些人都開始有了精神,笑容又回到許多人的臉。

    李易沒有騎馬,更沒有坐車。他邁開腳步,走在移民隊伍邊。

目錄 存書籤 上一章 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