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燈
護眼
简体
第十卷 吳鉤在握 五七章 青紗帳起
上一章 書架 目錄 存書籤 下一章
    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。!

    有了第一條盈利的樣板鐵路工程,可以吸引大明沉澱在民間的資本,投入到這穩定盈利的項目來。

    李易不是什麼經濟學家,但是沒喫過肥豬肉也看過肥豬走。後世經濟危機的時候,國家是大規模開展基礎建設。

    拉動經濟最強的馬車當然是鐵公基。

    鐵路、公路、基建這三駕馬車會促進業,拉動鋼鐵、水泥等許多行業,進入高增長階段。

    國的鋼鐵行業一旦進入快車道,會領先其他國家一籌。這個領先,後世的日不落帝國英聯邦,是維持300年不變。

    如果能爲國爭取300年大運,還有什麼遺憾呢?

    普安當然不知道這些,他關心的是實際問題。普安問道:“這鐵路要用到這麼多錢修建?”

    李易道:“這鐵路建設雖然很費錢,但是一勞永逸,能造福百姓,功在千秋。”

    普安不懂鐵路是什麼,不過還是相信李易的賺錢手段。更何況錢已經交出去了,李易是來一句沒收,自己又能有什麼話說?於是乾脆道:“這些事是李施主能者多勞了。”

    李易道:“我這也是給普渡一個交代。您這祖越寺,以後隨時有權監管查看這筆款項。而且每年救濟的對象的一部分,由您廟裏篩選指定。”

    普安連念“善哉”,這個可是真心念出來的。

    自己廟裏經常有求助的,別看廟裏財源廣進不差錢,可在和尚眼裏,見誰都是施主。怎麼能夠反過來自己成了施主?所以舍幾碗粥可以,可不敢隨意開口子救助這些人。真那樣做,求助的人會成羣結隊,推不開廟門了。從精神給這些窮人安慰不錯了。

    現在有了這個什麼基金,說不定廟裏真有扶危濟困的能力了。

    普安這時心內忽然一動:把錢用在救衆生苦厄,或者是用在修建廟宇,如果二者不可兼得,哪個更接近佛法真諦呢?

    到底是李易天生惡人?還是自己有了執念?

    有人說李易是惡魔轉世,更有人說李易是萬家生佛。那麼佛到底應該是什麼樣子的?

    一時間,一代高僧普安雜念叢生,竟有些心旌搖盪了。

    普安忽然警覺自己居然有了質疑佛主的心思,趕緊連念幾聲“罪過”,澄心靜慮,壓下雜念。自感修爲太淺,心魔難伏。

    李易其實也是有感於後世各種慈善基金的黑幕,才把監督這筆資金,篩選救助者的權利交給寺廟。和尚畢竟是有信仰的人,容易滋生貪念的普通人還是要好很多。

    當晚李易宿在祖越寺,山林靜寂,偶有夜梟驚叫。想起這一天的事情,李易心緒不寧。

    一張白紙,可以畫最美的圖畫。

    從大明來到遼東的百姓,沒了家園,沒了財產,一切從頭開始。李易可以很自如的搫化當下,破舊立新。

    他的三千弟子來到遼東,成爲教師,用他的思想教化萬民,是在這塊畫布抹下的第一筆濃墨重彩。

    對這些人,李易信得過。他信不過的,是宗教。

    宗教是把雙刃劍。後世的太祖,覺得這個東西太不可控,乾脆搞了個破四舊,砸了所有寺廟道觀,統統勒令這些和尚道士還俗,徹底摒棄了這個體系。

    可是這樣做,弊端也是顯而易見。後來宗教反彈的時候,泥沙俱下,變本加厲,更是鬧得烏煙瘴氣,一塌糊塗。

    李易今天見了普渡的做派,悚然而驚:這宗教如果不統一思想,不變成可控的宣傳陣地,各行其是,絕對不行。

    李易走出客房,在月下踱步,琢磨着能不能搞個宗教協會。

    既然有商會,也可以有宗教協會。哪些事可以做,哪些事不可以做,必須有個規範。可以搞個監察組織,如這寺廟,不能符合標準的那些住持堅決換掉。屢教不改的,乾脆給他來個關門大吉。

    大明境內自己無權置喙,開荒團境內,自己有權作出抉擇。

    東北現有的寺廟道觀並不多。現在人口激增,大明境內許多有底蘊的古寺,磨刀霍霍,都打算衝向東北,爭奪數千萬百姓這塊肥肉。

    可是李易現在一直沒有鬆口,無論寺廟道觀,誰敢貿然闖進李易這個大魔王的地盤?這個傢伙六親不認,顯通寺都沒敢踏進東北,別人更不敢做這個出頭鳥。

    李易最終決定秋後召開宗教座談會,地點定在海。邀請儒釋道三大教派及正宗分支代表與會。那些自創的什麼杜鵑花教、豬八戒教,電燈泡教什麼的,不在邀請之列了。西洋教派,暫時也不在邀請之列。

    佛教雖然不是土生土長的,可實際,國的佛教早和當初的印度傳過來的佛教大相徑庭了,早已經徹底國化。甚至許多佛主,都是在國誕生的,更不要說下面的什麼菩薩羅漢了。隨便弄個和尚,如道濟,可以給他個果位。反正這些封號不值錢,胡亂多弄一些也熱鬧。

    連《西遊記》這部小說都可以封幾個佛呢,更不用說其他有思想的和尚了。所以現在的佛教也是扣了個洋帽子,所以李易向來是把佛教也列入本土教派的。

    雖然現在正在進行戰爭,可開荒團這部戰爭機器,有幾天不打仗的?打仗歸打仗,日子還得照樣過。李易的這個命令,還是傳達了出去。大明境內,由李勝勇的保安公司負責傳信。大明境外,當然由開荒團負責召集。

    嶽麓書院和東林書院等各大書院,已經基本談好了未來的發展方向。儒教向來是適應力最強,改良精神最強的宗教,完全不用擔心這個儒教會捅出什麼大漏子。下面該是規範其他教派的時候了。

    第二天清晨,李易早早離開了祖越寺。把人家住持都逼死了,他肯定被列爲不受歡迎的人了,只是沒膽子驅趕他罷了。

    出了山區,沒了樹廕庇日。火辣辣的太陽高懸在天,晃得人眼睛發花。

    地裏的玉米已經長了一尺多高,綠油油延伸到天際。無數勤勞的身影正在田間勞作。

    李易不禁朗誦起那首普及版的詩:“鋤禾日當午,汗滴禾下土。誰知盤餐,粒粒皆辛苦。”

    譚菜根在旁邊點贊:“好溼,好溼。都說司令出口成章,俺還覺得司令軍務繁忙,哪有時間寫這個。沒想到司令隨時都能來一首。”

    譚菜根轉回頭,對一個警衛員喊道:“陳正風,快記下來。司令的詩可是要流傳千古的。”

    陳正風在馬拿着炭筆,東搖西晃,答道:“正記着呢。班長,鋤字怎麼寫?”

    李易盯着譚菜根道:“你家裏沒人教你讀書寫字背兒歌啥的?”

    譚菜根瞪着眼,有些傻乎乎道:“司令,啥叫兒歌?”

    李易拍了拍腦袋,無奈道:“我說,你這名字是咋起的?”

    譚菜根道:“俺家是窮軍戶,生俺的時候,家裏沒米下鍋,只有菜根。俺爹給俺起了這個名字。”

    “我靠,敢情自己自作多情了。”李易差點笑出聲來。

    聽到譚菜根名字的時候,他還覺得有雅意呢,畢竟《菜根譚》太有名了。他還以爲譚菜根這名字來自於那句“嚼得菜根,百事可爲”呢。

    《菜根譚》作者是金壇縣的洪應明,現在是報界名人。他的《菜根譚》原本幾年前已經開始流傳,整理後在報發表,立刻引起轟動。

    這洪應明每天在報撰談化,談人生,炙手可熱,紅得發紫。

    李易也感慨萬曆末年這個大時代,居然同時涌現這麼多壇泰斗。馮夢龍、凌濛初這些人不說了,是這洪應明,憑藉一篇《菜根譚》,足以傲立國壇,千年不倒。

    他一直以爲譚菜根這名字來自於《菜根譚》,哪曾想人家更樸素,是實實在在來自於菜根。

    不過轉念一想,明朝這些軍戶處於社會最底層,奴隸一樣的人,大字不識幾個,怎麼可能知道什麼《菜根譚》?

    這些戰士能認幾個字,估計也是軍掃盲課學的。

    李易衝陳正風擺手道:“那啥,陳正風,你別記了。這詩是別人寫的,你傳出去了,不讓那些人笑掉大牙,說我欺世盜名?”

    欺世盜名的事李易沒少幹,可是李易覺得怎麼也不能犯這樣低級錯誤,這說出去可真笑掉大牙了。不過轉念一想,算這幾個戰士說出去,也不會有人相信他濃眉大眼的李司令,能剽竊兒童讀物。

    出了山區,一馬平川的土地讓人心情一爽,可是李易忽然覺得什麼地方有些怪。到底是哪怪,他又說不出來。這讓他有些皺眉。

    頂着烈日再走一程,李易忽然明白了:不對啊,現在是五月底,換公曆是六月底,應該是青紗帳起來的時候,怎麼這秧苗才兩尺高?

    北方的青紗帳特別有名。後世《黃河大合唱》裏那句“青紗帳裏,遊擊健兒逞英豪”誰人不知?

    這都這個時候了,怎麼秧苗才這麼高?不是誤了農時?

    李易勒住馬,十幾個警衛員也勒住馬。現在還是海州襄平縣境內,沒有貫穿南北的驛路,路邊有不寬的排水溝。

    李易下馬跳過排水溝,蹲在田裏仔細看莊稼。

    地裏種的是高粱。秧苗長得茁壯,綠得濃郁,很顯然沒有病蟲害,也不是天旱少雨誤了農時的樣子。高粱種的這樣晚,這是怎麼一回事?

    /44/4ml更新最快的小說站!

目錄 存書籤 上一章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