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燈
護眼
简体
第十卷 吳鉤在握 一二四 茅塞頓開
上一章 書架 目錄 存書籤 下一章
    八月初,李易接到雷索請求和談函,時間定在九月初。三寸人間 .yanqingshu.地點鑑於雙方互信度太低,選擇了第三方大明的山東。至於大明同意與否,雙方都選擇了忽視。是借用幾天又不是長期徵用,你個打醬油的有什麼權利拒絕?當然例行通知還是要做的。畢竟具體地點還需要大明安排,不然有些太讓大明這個老大帝國傷心了。

    按理萬曆帝把包袱甩給山東巡撫杜克功,杜克功隨便指定一個島嶼,如長山島一類,應付一下差事也可以了。這個事需要低調,做得熱情洋溢了不但無功,很可能還落下把柄,成爲日後的麻煩。

    可官場人,哪個智商情商差了?杜克功成爲一方巡撫,自然看到了這裏的機會。什麼機會?當然是搭李易這條線的機會。

    不要看杜克功封疆大吏有多牛,面子在李易面前也是麻袋片子。你要錢沒錢,要兵沒兵,有塊地盤還不是你家的。這樣的人不要說在李易面前,是在崔秀面前也不夠看。海軍是天天在你山東地界過不假,你還敢有什麼意見咋滴?

    今天杜克功有了機會,當然要把握住。他給李易寫了一封長信,確定北長山島作爲和談地點。

    北長山島古稱登州,漢武帝賜名蓬萊,屬於海有仙山,山在縹緲間,很有仙境氣象。杜克功把談判地點選在這裏是有說道的。

    第一,北長山島是縣治,蓬萊閣名傳天下,據說是漢武帝所修。接待交戰雙方的等級不低。

    第二,北長山島有天然良港,可停泊大船。

    第三,也是最重要一點:北長山島是一代名將戚繼光故里。戚繼光是抗倭名將,這裏談判顯然是有暗喻意義的。

    信杜克功盛情邀請李易光臨山東。說山東曲阜是黃帝家鄉,民族起源。當然河南新鄭、甘肅天水,甚至陝西也這樣說。反正黃帝這個半神有些仙氣,多建幾個陵寢也沒什麼。曲阜還有一個了不起的地方,是讀書人祖庭,孔廟在這裏。

    山東還有四瀆之一濟水,五嶽之一泰山。濟南雖小,但是四面荷花三面柳,一城山色半城湖。孕育出了李清照等才子佳人無數。

    尤其這半城湖的大明湖有四大:蛙不鳴,蛇不見,大雨不漲,大旱不涸。杜甫都流連忘返,多次光臨,留下了“濟南名士多”的名句。說得李易不去山東轉一圈,終身遺憾一樣。

    其實,杜克功說了一堆,明眼人一看知道,核心還是在泰山和濟水。

    泰山是什麼地方?古代皇帝覺得自己有了大功,要封禪泰山,祭告天地的所在。濟水也是一樣,不過是後來被黃河奪了水道,纔沒了名聲。

    杜克功話裏話外,是說李易一代天驕,算不封禪,也當登泰山小天下,這是勸進的節奏,最高級的溜鬚拍馬術。

    李易好歹也算讀書人,對泰山的含義也明白。雖然沒有什麼封禪的心思,但是山東、遼東一水之隔,關係必須搞好。尤其是暫時解決了蒙古和五國聯軍兩大心腹之患,也鬆了一口氣。

    李易後世是個地地道道旅遊愛好者,後世雖然去過山東,但是這個時代大自然景色還沒被人爲破壞,明顯後世好看得多,覺得應邀到山東看看也好。

    其實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,李易不想宣之於口的是山東有孔家,他想得到孔家的認可。

    天下學問掌握在各大書院,幾大書院的山長和學生也紛紛投入海的懷抱。問題是這些讀書人每天要參拜的聖人是孔夫子,孔夫子是孔家的孔夫子。

    這話聽起來拗口,事實很簡單。只有得到孔家的認可,李易得到知識分子的支持才名正言順。

    李易曾經慧眼識人,在工地挖掘出孔家的孔凡。孔凡現在已經是海市四品大員,得了李易親筆簽署的委任狀。眼看再進一步,那進入開荒團高層行列了。孔家給孔凡面子,其實也是給李易面子,讓孔凡回到曲阜,帶了千的讀書人走。現在開荒團南到安南,北到遼東,到處都有孔家的人做官。孔凡是開荒團和孔家的一條友誼紐帶。

    李易想借這個機會,和孔家結個善緣。開荒團打下的地盤,治理離不開知識分子。更何況孔家族長孔胤植還和李易間有孔凡一份善緣呢。

    八月末,李易帶着一班隨從到了山東利津縣。這裏是濟水入海口,濟南是因爲在濟水之南而得名。

    這個時候這個地方不出名,後世黃河奪濟水入海,這裏成爲黃河入海口,纔得到飛速發展。當然發展還是別的大河入海口差的多了。這是因爲黃河泥沙俱下,實在是一條不遜的虐龍,淤積淹沒周邊那是常態。

    這個時代的濟水,還是一條纖細秀美的河流,沿河修了官道直達濟南。杜克功態度很端正,率濟南官員在此屆迎。迎接者,李易萬萬沒想到的,居然有孔家族長孔胤植。

    要不說人家杜克功情商高呢,不要說孔胤植,連泰山地主泰安府知府也在迎賓行列。這些人都是他的治下,讓誰來還不是一句話。更何況能來迎接李易,也是身份地位到了,一般人想這個差事還搶不到呢。

    山東軍方大佬一個也不在場。倒不是說這些人剛直不阿,不願意理李易,實在因爲這次是地方政府主持,軍隊不便參與。更何況沒有派遣擅離防地,也是重罪。

    杜克功在利津爲李易接風洗塵,也算是見面會。都互相熟識了,第二天騎馬的騎馬,坐車的坐車,浩浩蕩蕩奔了濟南。

    孔胤植時年27歲,並不是弱書生,和他的老祖先孔子一樣,也是騎得馬射得箭的。從利津起,陪李易騎馬而行,相山東這般坐車的官,強許多。

    這個時代的馬車是木頭輪子,哪有什麼減震,坐車是遭罪。不過坐轎子要走這二百里路,那跟不大部隊了。逼得不會騎馬的只能坐車遭罪。虧得路程不算太遠,很快到了。

    濟南氣候宜人,歷朝歷代名人輩出,不然杜甫也不會感嘆“濟南名士多”了。李易盤桓兩日,孔胤植領路,一行人啓程去曲阜。

    一路山東官員不但不見少,反倒因爲曲阜數十官員到濟南屆迎,規模更加龐大。

    軒轅黃帝誕生於曲阜的壽丘,李易當然要先到壽丘拜祭一番,然後纔到曲阜。

    曲阜的建築很新,沒有歷史的滄桑感。經過當地官員解釋,李易才知道明正德六年,也是1511年,河北劉六、劉七率領的農民起義軍攻破曲阜,把縣城焚燒一空。現在的建築都是重建的。

    這讓李易又是一番感嘆。自古農民起義循環往復,是一個對社會破壞的過程,沒有什麼建樹。算朱元璋這樣成功位的,也不過是一個皇帝取代另一個皇帝,談不到有什麼積極意義。

    這些農民大字不識幾個,自然蔑視禮教,蔑視知識,燒殺搶掠是他們的本性。算後世被謳歌的李自成洪秀全之流,也黃巢張獻忠這些惡魔強不到哪去,劉六劉七看名字也知道本質,除了瘋狂破壞,實在乏善可陳。

    李易在曲阜孔廟祭拜了孔夫子,山東官員沒人覺得不妥。李易的軍隊一直縱橫海外,對大明百姓有功無過。而且李易有童生身份,雖然低微些,畢竟算是標準儒生陣營。孔胤植主持了李易參拜孔子的儀式,正式宣告了李易是儒家傳人。

    李易對這個修訂六經,留下《論語》的聖人並無反感。孔子最高理想稱之爲“大同”:大道之行也,天下爲公。這種思想對後世康有爲、譚嗣同和孫山等人都影響頗深。明代理學發展到一個新階段,心學極盛。然而算王陽明,也不過是站在孔子的肩膀,進行闡述和發揮。

    後世曾經有一段時間完全拋棄了孔子學說,不講仁義,辱罵父母不敬師長,結局是道德淪喪幾十年都挽救不回來。

    這個時代,許多讀書人對李易有所牴觸是因爲“利”。李易一直在逐利,甚至不擇手段,滅國敗家。

    今天在孔府,孔胤植給李易講了兩個故事:孔子學生子路曾經救過一名溺水者,那人感謝他送了一頭牛,子路收下了。孔子不但沒唱高調批評子路,還高興地說:“你做得對,魯國人從此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。”

    由此可見,孔子的“義”不反對“利”,甚至一生多次教導學生,用金錢回報好人好事是沒錯的。

    後世常常講奉獻,不提金錢,實際嚴重打擊了人們做好事的積極性。

    魯國有一道法律:如果魯國人在外國見到同胞淪落爲奴隸,只要能把這些人贖回來,可以從國家獲得金錢的獎勵。孔子的學生子貢,把魯國人從外國贖回來,但不向國家領取金錢,打算來個無私奉獻,做好事不留名。孔子把子貢臭罵一通,批評道:“子貢你錯了!你不領錢做了壞榜樣,魯國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,有幾個像你這樣的傻子願意做賠錢買賣?”

    《論語》裏面說:“君子喻於義,小人喻於利。”

    李易記得當時老師解釋說:君子於事必辨其是非,小人於事必計其利害。做個道德高尚的人,不能計較利益。

    這讓李易很困惑:自己是不是太重視“利”,會把國人帶溝裏去?今天孔夫子的教誨才讓李易茅塞頓開。

    /44/4ml

目錄 存書籤 上一章 下一章